|
中法科研之缘,始于西部
**
2025 年 10 月 17 日,成都世纪城被浓厚的书香所笼罩,2025 天府书展在这里盛大开幕 。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一场特别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 ——“见证与共鸣:中国生态文明的世界回响 ——《万物同舟:一位法国生态学家的 30 年中国科研行纪》推介会暨版权输出文化交流活动”。现场,一本名为《万物同舟》的书籍,如同一颗投入文化湖泊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它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段跨越 30 年的中法科研合作传奇,一段深深扎根于中国西部的科学探索与情谊交融的故事。
法国院士的西部征程
这本书的作者帕特里克・季洛杜,在国际生态学领域声名赫赫。他是法国兽医科学院终身院士,也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玛丽 - 路易・巴斯德大学最高级别教授,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与疾病生态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堪称权威专家 。1994 年,一个契机让他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西部,开启了一段长达 30 年的科研之旅。
彼时,中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科研条件却相对艰苦。季洛杜初到中国西部,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交通不便等诸多难题。他所研究的区域多是偏远山区,没有现代化的科研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设施都十分简陋。在一些地方,他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研究地点,住的是当地村民提供的简陋房屋,吃的是简单的食物。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探索的脚步,他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中国西部生态研究的执着,一头扎进了这片神秘的土地,开始了包虫病防治研究工作。
科研路上的温暖记忆
野外考察的艰辛与感动
在长达 30 年的科研历程中,季洛杜和他的中法科研团队进行了无数次野外考察 。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西部的高山、森林、草原和湿地。在四川的深山里,他们曾遭遇连续的暴雨,道路被冲毁,车辆无法前行,队员们只能背着沉重的设备和物资,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跋涉。有时,为了到达一个研究地点,他们需要徒步一整天,途中还要穿越茂密的丛林,忍受蚊虫的叮咬和荆棘的划伤。
在甘肃的戈壁沙漠,烈日炎炎,地表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考察队员们不仅要忍受酷热,还要面临缺水的困境。有一次,他们在沙漠中进行考察时,车辆突然陷入沙坑,怎么也无法脱困。在茫茫沙漠中,孤立无援的他们没有放弃,大家齐心协力,用铲子铲沙,用石头垫车轮,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让车辆重新启动。
而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困难,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每一位队员。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持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在一次对雪豹栖息地的考察中,队员们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在海拔 4000 多米的雪山上安营扎寨。夜晚,寒冷的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大家蜷缩在帐篷里,听着呼啸的风声,却依然在讨论着第二天的考察计划 。这些艰难险阻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反而让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面对困难时,大家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科研的热爱和对生态保护的执着。
珍贵的一手资料与研究成果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季洛杜和他的团队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万物同舟》一书中,就通过这些丰富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全面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 。在包虫病防治研究方面,他们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包虫病在西部不同地区的传播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大量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检测,他们发现了包虫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播途径,提出了加强家畜管理、控制中间宿主、提高公众意识等综合防治措施 。这些研究成果在甘肃、宁夏等地得到应用后,包虫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为当地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金丝猴保护研究中,科研团队长期跟踪观察金丝猴的生活习性、种群数量变化和栖息地状况。他们通过安装红外摄像机、GPS 定位装置等设备,获取了金丝猴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数据。这些一手资料显示,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金丝猴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也面临着威胁。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团队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开展生态修复等保护建议 ,为金丝猴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今,在一些保护区内,金丝猴的种群数量逐渐稳定,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中国印象与深厚情谊
中国带来的惊喜
在与中国的深度接触中,季洛杜收获了无数的惊喜 。他见证了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变化。曾经一些因过度开发而生态脆弱的地区,在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逐渐恢复了生机。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如今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绿色重新覆盖了这片土地,黄河的含沙量也显著减少。在城市中,也能明显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湿地保护区的建设,让人与自然的距离更近 。这些变化让季洛杜深刻认识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
中国科研事业的飞速发展也让他大为惊叹。从最初科研设备的匮乏、技术的相对落后,到如今在许多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一些方面实现了引领。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中国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运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DNA 条形码等技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精准的监测和研究 。中国科学家在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让世界瞩目。中国在生态科研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为生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而中国独特的人文风情也深深吸引着季洛杜。他在与当地居民的相处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勤劳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在偏远山区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分享家常,还是在城市中与科研伙伴们交流生活点滴,他都能体会到一种温暖和亲切。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京剧、剪纸、武术等民间艺术,也让他着迷,这些文化元素成为他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让他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中国的生活中 。
不断拓展的人际网络
在 30 年的科研岁月里,季洛杜的人际网络在中国不断拓展 。他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地的科研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当地居民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在科研工作中,他与中国科研人员密切合作,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他们一起讨论研究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撰写科研论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彼此的科研能力,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还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交流,为生态保护项目争取支持,与政府工作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
与当地居民的相处,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四川的一个小村庄,他结识了一位朴实的农民,这位农民虽然不懂科研,但对他的工作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农民经常邀请季洛杜到家里做客,给他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还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在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一起参加传统的节日庆典,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朋友,成为他在中国生活和科研的重要支持,也让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
书籍价值与国际影响
独特的纪实呈现
《万物同舟》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晦涩难懂的科研报告,而是一部极具特色的非虚构作品 。它以季洛杜的第一视角展开,就像一位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科研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书中对中法科研团队野外考察的记录细致入微,从准备行囊时的兴奋与期待,到在荒野中遭遇困难时的焦虑与坚持,再到发现新线索、取得新成果时的喜悦与激动,每一种情感都真实可感 。读者仿佛能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穿梭在西部的山林之间,目睹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采集样本、安装监测设备,如何在简陋的帐篷里分析数据、讨论研究方案 。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日常细节,比如队员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一天的经历,在休息时玩的小游戏,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让科研人员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让读者看到他们不仅是严谨的科学家,也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生活情趣的普通人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生态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以及科研工作者们为了追求真理、保护生态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同时,书中用大量一手数据与真实案例,系统地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和成就,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到具体项目的推进与成果,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图景 。
版权输出与国际传播
在 2025 天府书展的活动现场,一个备受瞩目的环节是《万物同舟》英语、德语版权输出签约仪式 。这一举措标志着这本书将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万物同舟》英文版、德文版将在英国、德国等国家发行,这让中法生态科研成果有机会惠及更多地区 。对于国际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了解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和中法科研合作的一扇窗口 。通过阅读这本书,他们能够认识到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改变一些人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片面认知 。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书中所记录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如包虫病防治策略、金丝猴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方法,对于其他国家开展类似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这本书也让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传播到更多国家和地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国际文化交流和生态科研领域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法科研情的延续与展望
30 年的中法科研合作,在生态保护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万物同舟》所承载的这段合作历程,意义深远。它不仅为中国西部生态保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促进了中法两国在科研领域的相互学习与进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生态科研人才 。通过合作,中法两国科研人员共同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研究方法和保护模式,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
展望未来,中法两国在生态科研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中法两国可以在生态修复、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继续深化合作 。在生态修复方面,共同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加快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如针对中国西部的矿山废弃地、退化草原等进行生态修复项目合作 。在气候变化应对上,加强在碳排放监测、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合作,共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进一步开展珍稀物种的联合研究和保护行动,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合作,共同守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相信在未来,中法两国将继续携手前行,在生态科研领域创造更多的辉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
|
|